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概况

内迁,以国家的名义内迁

  • 分类:三线建设记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2-25 17:2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关于三线建设的缘起,没有权威部门作出一个完整的权威解释,我认为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缺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经过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是需要对人民作出正面解释的,比如三线建设,比如文化大革命,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情使许多人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这种解释是需要的。

内迁,以国家的名义内迁

【概要描述】关于三线建设的缘起,没有权威部门作出一个完整的权威解释,我认为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缺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经过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是需要对人民作出正面解释的,比如三线建设,比如文化大革命,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情使许多人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这种解释是需要的。

  • 分类:三线建设记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2-25 17:28
  • 访问量:
详情

第一节 三线建设的缘起

  关于三线建设的缘起,没有权威部门作出一个完整的权威解释,我认为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缺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经过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是需要对人民作出正面解释的,比如三线建设,比如文化大革命,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事情使许多人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这种解释是需要的。

  由于没有权威部门的权威解释,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支离的资料中进行一些分析,这些分析由于权威性资料的缺乏,便显得不那么准确,这是需要读到这篇文字的人理解的。

  三线建设是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下,中国高层作出的决策。

  这项决策的起因除了要对中国的经济分布作出调整,对中国的工业结构作出调整,以期使中国的经济分布和工业结构更趋合理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担忧一-对当时世界格局的一种担忧。

  当时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国际局势,有着十分恶劣的外部环境。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一直奉行敌视和打压政策,这种敌视与打压政策使中无法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我们无法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中苏交恶后,中国的北方由于有漫长的国境线同前苏联相连而一下子由安全地带变成危险地带,而北方,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当时中国的工业畸形地集中在北方。

  当时的国际局势和恶劣的周边环境对于年轻的共和国,简直就是一个大的炸药包,一点就会炸,甚至有一点轻微的震荡也会炸。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战略上的后方,这个后方可以使我们在承受一次打击之后有喘息和还手的可能。

  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成了当时最理想的战略大后方。

  于是三线建设的决策出台。

  三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把一些重要的工业设施和科研机构迁到当时划定的战略大后方。

  现在回过头去审视当时的一些措施,有些像现在的电脑资料备份,这种备份使主机在受到攻击时,重要资料不会丢失。

  从此,成千上万的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对于共和国,三线建设是一项决策,而对于参与三线建设的人,三线建设是他们生命的全部甚至是家族史的全部。

 

第二节:中国三线建设概述

  “三五”时期开始的以“三线”建设为核心的西部开发。重点项目包括连接西南川黔、成昆、贵昆、襄渝、湘黔等重点铁路干线,攀枝花、酒泉、武钢、包钢、太钢等五大钢铁基地以及为国防服务的10个迁建和续建项目,还有大批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项目;在1966——1975年的“三五”和“四五”期间,“三线"投资累计达1173.41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2.7%和41.1%。这种大规模的西部开发再加上零星的整厂西迁与古董复制式的工厂新建,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与东部相近的水平;与此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基本形成了东北和中西部以重工业为主、东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生产力格局。

 

第三节:自贡三线建设概貌

  为了查到自责三线建设的基本情况,我们用了许多办法,甚至到档案馆去过,可、无所获,最后是在市经贸委副主任龚昌鸣于上借到了一本《自贡市工业志》,梳理后得到了以下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出自贡三线建设的概貌。

  自贡三线建设从1964年高压阀门厂试点,到1971年4月自贡市空压机厂正式投产,时间跨度长达7年。而相对集中的是1965年和1966年这两年。

  自贡市三线建设经过高压阀门厂迁建试点后,于1965年起到1966年先后迁人以下厂矿:

  1、利用市内关、停企业旧址安排“三线”建设项目3个:自贡市铸钢厂、自贡市长征机床厂、自贡中国电焊条厂。

  2、归口安排到市属正常生产企业组的4个:自贡市高压阀门厂、自贡市机械厂、自资市硬质合金厂(部属)、自贡市可锻铸铁厂。

  3、新建12个:东方锅炉厂(部属)、东新电碳厂、自贡市空压机厂、自贡市工业泵厂(原名高峰铸铁厂)、自贡市运输机械厂(原名自贡市红旗运输机械厂)、自贡市通明电筒灯具总厂(原名自贡市电筒厂)、自贡市拉丝制钉厂、自贡市南华锯条厂、四川省平板玻璃厂、自贡市油毡厂、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部属)、化工部炭黑设计研究所(部属)。

  为配合“三线”建设企业投产的需要,还兴建一批地方工业企业。

  自贡市机床附件厂、自贡市标准件厂、自贡低压电器厂、自贡市电瓷厂、自贡市高压容器厂、自贡市镀锌铁丝厂、自贡市灯泡丝材厂、自贡市无线电二、三、四厂、自贡市长山盐矿。

  “三线”建设中,各厂矿内迁的时间和简单情况是:

  1、1965年5月,化工部属晨光化工研究院破土动工,1967年陆续建成。

  2、炭黑研究所于1964年7月始建于辽宁抚顺,1965年5月迁建自贡。

  3、196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部分内迁自贡,新建长征机床厂,1966年5月,长征机床厂建成投产。

  4、1964年,自贡机械一厂进行扩建改造,杭州制氧机厂内迁部分职工设备。

  5、1965年,上海中华冶金厂部分内迁建自贡铸造厂(后改名为铸钢厂)。

  6、1965年,上海阀门厂,上海良工阀门厂内迁部分职工、设备,扩建自贡高压阀门厂。

  7、1966年初,冶金部属764厂(后更名硬质合金厂)开始施工,1970年建成投产。

  8、1966年2月,东新电碳厂基建工程破土动工,1970年竣工投产。

  9、1966年3月5日,部属大型企业东方锅炉厂破土,1971年12月26日正式验收投产。

  10、1966年,内迁企业自贡市锯条厂建成。

  11、1966年,自贡市电筒厂自上海内迁,并建成投产。

  12、1968年,含“三线”建设内容的自贡油毡厂正式生产。

  13、1969年6月,上海中国电焊条厂内迁自贡市,定名自贡中国电焊条厂,1970年6月建成投产。

  14、1969年,自贡市镀锌铁厂建成投产。

  15、1970年,含“三线”建设内容的四川平板玻璃厂建成投产。

  16、1971年1月,重庆水轮机厂空压机车间设备,人员迁人自贡市空压机厂。1971年4月,自贡空压机厂正式投产。

  17、利用1929年停办的自贡钢厂原址,1971年,由上海中华冶金厂内迁与自贡高压阀门厂铸钢车间合并组建成自贡铸钢厂。

  这就是自贡“三线”建设的概貌,由于资料的缺乏及采访面的不够宽泛,肯定有不尽准确之处,还望知晓内情的同志看到此文后指出,以利再版时更正。

 

第四节:”北一”包建长征机床厂

  自贡市长征机床厂是由北京第一机床厂(简称“北一”)部分内迁自贡市的,按照当时机械工业部二局的决定,自贡市长征机床厂由北京第一机床厂包干建成。

  为了了解当时“北一”包建长征机床厂的情况,我们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与会人员均是第一批内迁自贡的自贡长征机床厂的中层及厂级领导,从他们的回忆中,我们大致知道了当时的情景,但这些回忆又显得有些零乱,因此怎样使用这一部分材料,使读者能对“北一包建长征厂”这一历史细节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让我颇费思量,最后我决定将当时的两份文件原文记录,我发现,用文件回忆历史是最清楚,也是最简洁的办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份文件因为没有找到原件,是从当时在基建科工作的仝懋泰同志的日记本里抄下来的,仝懋泰同志参与了当时自贡长征机床厂的基建工作,为了同各方面联系时方便,他将文件抄在了工作日记本上。

  第一份文件:

二局(65)二局基字第121/28号文

批准自贡机床厂搬迁扩大初步设计的通知

  自贡机床厂,扩大初步设计(已按批准的北京第一机床厂搬迁方案编制的)经西南工作组进行了现场审查,除同意西南工作组审查意见外,现将各主要问题及指标批复如下:

  一、同意设计的总图布置方案。

  二、同意设计采用的劳动定额,全厂采用设备台数257台(包括老厂搬迁17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59台(老厂搬迁147台)。

  三、全厂职工总数核定为800人(其中工人596人,管理人员159人,服务人员145人),由老厂搬迁650人,不足人员在四川省招收。

  四、协作关系,年需铸件2000吨,锻件250吨,在自贡地区铸锻件厂未建成之前,由内江机床厂供应铸件,内江锻压设备厂供应锻件。旋伞齿轮年需1500件至1600件,由重庆机床厂供应。零件电镀在内江地区协作,产品包装用木箱在自贡地区协作。

  五、厂区总建筑面积为11204平方米,其中利用原有建筑面积9484平方米,新建面积为1720平方米。生活区新建面积共15774平方米,用低标准建设,其中宿舍及子弟学校问题,同意西南工作组的审查意见,暂按设计面积建设,待搬迁家属人数落实后,再报局核定。

  六、批准总投资为292.25万元(包括子弟小学校2万元,回火电炉3.2万元和补充土建漏项费用8,400元,不包括搬迁费63万元)。

  七、要求在1966年第二季度建完并搬迁投产。

  附件:一机部西南工作组审查意见

  一九六五、十二、廿八

  这就是当时一机部二局关于“北一包建自贡机床厂”的文件,文风简洁,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指令和要求都准确到位,没有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掌握大量的一手情况,写不出这样的文件。

  第二份文件是一机部军管会的文件,时间是1969年3月,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了二年多。因此有了军管会,文件的文风、词句均深深的打上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

 

关于长征机床厂补充项目设计方案

的审查意见

(69)一机军基示273号

长征机床厂:

  根据我部(68)一机军二字1092号文,长征机床厂补充设计方案,经我们研究,提出以下意见:

  一、工厂应在现存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勤俭建国的教导,合理使用投资,争取尽快上马。投资暂定为二百六十万元,新增建筑面积暂定为一万二千九百平方米。

  二、总图部分应结合铸锻部分统一考虑,力求紧凑,发展用地不要留在厂内。

  三、请工厂将设计方案向省市革委会汇报。

  四、在建设过程中,工厂革委会必须更高的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充分发动群众,全面落实毛主席一系列最新指示和有关内地建设的指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走政治建厂的道路,把长征机床厂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一九六九年三月廿七日

  抄报:四川省革委会、自贡市革委会

  抄送:机床与工具工厂设计处、成本总局、四川省成本局、建行自贡支行、本部计办、基办、技办

  在后来的日子里,北京第一机床厂作为自贡长征机床厂的母体,也不时的给过自贡长征机床厂一些帮助,但随着的,是自贡长征机床厂在自己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北京第一机床厂作为自贡长征机床厂的支撑力量的日子已渐行渐远。

  从首都来到自贡,自贡市长征机床厂必须在自贡这块咸土地上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第五节:专列向南

  公元1966年5月19日。

  这个日子对于自贡市长征机床厂第-批内迁自贡的几百名职工来说,是应该在自己的人生历史上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从北京车站的列车启动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将从此改变走向。

  在五十六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检索这段历史时,会有许多评说,但唯一不能评说也不能质疑的,是这些南下创业者当时的无私与奉献。

  我们可以质疑历史,我们可以质疑历史事件,但是,我们不能质疑历史事件中的人特别是人的精神。

  或者举家迁移,或者抛妻别子,或者离别高堂,在任何时候,都是对人类的重大考验。

  采访过程中,现任公司董事长曾给我讲了一个他在凉山州的见闻,凉山州政府为了改善当地高寒山区的人的生活条件,在山下更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修好了村落,让山上那些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生活的人迁下来,可他们坚决不迁,他们宁肯继续受穷,宁肯用更多的精力与自然抗争也不愿迁移。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热土难离,对故园的依恋,是人类不可更改的天性。正因为此,余光中一首《乡愁》的小诗,成为了全体台湾老兵的心灵鸡汤。

  更何况,这几百名内迁职工是从首都北京迁到贫穷落后的四川自贡。

  心灵需要承受的重量可想而知。

  如果放到现在,对这几百人的说服动员工作就是一件几乎无法完成的工作。

  可在当时这项说服动员的工作却完成得十分轻松。

  那时说服一个人内迁自贡的平均时间是6分钟,而且说完后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第三天就得走人。

  用郑哲勇先生引用他父亲郑学增的话:当时他们这些创业者们想的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平均6分钟决定一个人甚至一家人今后的命运,现在想来,那些人真是单纯得可爱。但我想,如果一个民族在共同的选择前不能拥有众多的单纯者,而是都要前思后想,过多考虑自己的得与失,那么,这个民族在重大灾难时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采访中,我问到,当时有没有组织找谈话时不愿意内迁的人,他们说有。这些人是

  极少数,在当时这些人被看作私心太重,没有大局观念,是可耻的逃兵。但是也有顶替者,她(他)自愿申请加人内迁队伍,顶替那些不愿内迁的名额,刁化慧夫妻就是其中的两名。

  公元1966年5月19日。

  那一天北京火车站锣鼓喧天,北京第一机床厂欢送自己的几百名同事光荣地参加三线建设,光荣地内迁自贡。

  几百名内迁职工-他们是自贡长征机床厂真正的元老,真正的创业者,胸戴红花,正在接受来自领导、同事、亲人的祝福与叮嘱,他们的脸上除了自豪还是自豪,他们的目光凝视着遥远的西南方--他们将要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的地方,他们在心里无数次地想象过四川自贡,想象他的模样,想象他的山山水水,想象那里的一草一木,想象那里的人物与风情。无论怎样想象,有一点他们从没有怀疑,四川自贡比北京贫穷,比北京落后,他们的工作环境将会比北京艰苦,他们的新生活将会充满艰辛与坎坷。而他们正是因为这一点而把自豪写在脸上-创业者,这是他们的新身份,这种身份,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自豪与欢乐。

 

第六节:创业之初

  万事开头难。

  在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自贡市,要建设一个需要铸铁,锻造等多方协作的现代化(这里指的是在当时国内的现代化)企业,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之复杂,是可以想象的。

  关于创业之初的艰苦与困难,以及在这些艰难与困苦中涌现的感人动人的人和事。以及由此而沉淀积累的长征精神。

  正是由于参与三线建设的自豪感,以及创业之初的艰难困苦,而面对这些艰难困苦的创业者们,凭借着艰苦奋斗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气慨,走过了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沉淀积累而形成了被称之为永远不会过时的“长征精神”,形成了长征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我认为,长征公司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险风恶浪中走过来并拥有了今天的辉煌,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七节:艰难的融入

  为了祖国的战略需要,几百人告别了祖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告别了首都北京,来到了当时还十分贫穷落后的四川自贡市,他们中有的是举家迁移,有的则是抛妻别子,骨肉分离,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必须要融人自贡市的生活——心理上到生活上的全方位融入,不管自觉或不自觉,这种融人是必须的,也可以说是强制性的。因为,你已经是自贡市的人了,虽然你从京来,但你实际上已经不是北京人了,你应该忘记你是北京人这一点,忘记得越快,越彻底越好。

  这种融人是艰难的,这种艰难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从我走进现在的长征公司听到的仍然是满耳的京腔,从长征公司招待所讲究的面食而差劲的川菜,从参加座谈会的老人们口中得知,当没有面食仍然无法吃饱这样一些细节中,我更加深深的感知到这种融入的艰难。

  可以这样说,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作了艰苦的努力,可这种融人是以失败告终的——有些习惯,你永远无法改变。

  这种融入首先是观念上的,在他们的整个融人中,观念融人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而且,在整个自贡市的三线建设企业中,长征机床厂职工的观念融入是最难的,这个最难的原因就是他们来自首都北京。前面说过了,要想真正彻底地融入自贡市的生活,他们应该尽量或者彻底地忘掉自己是北京人,忘记得越彻底就意味着融人得越彻底。但是,对于他们,忘掉自己是北京人是那么艰难的事情,要我们忘掉我们是四川人都是那么地艰难那么地不可思议,何况他们来自北京一一那个在当时令所有中国人向往,令人骄傲的城市。

  采访的结果我发现,他们根本忘不掉自己来自北京,岂止第一代忘不了,第二代也忘不了,作为第二代人的郑哲勇,现在还能清晰地向笔者描述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厂房摆布及他当时上学时走的路径。因此我认为,这种观念上的融人是不太成功的,由于这最为重要的融人的不太成功,那么,其它的融人难度就会更大。

  还有一种融人是生活上的融人,这也起人类不容易改变的习性之一,人的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长期养成的习性,树至与胎教有关。相关的科研资料证明,人的饮食习惯形成于生命的前十年,生命的前+年形成的对食物的兴趣便会决定生命过程对食物的喜好与厌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饮食习惯的改变是与戒烟戒酒一样,需要有极强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这些三线建设的内迁职工,特别是第一批内迁的职工,他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有的甚至对于饮食有了特殊的要求,要他们猛然抛弃固有的饮食习性,要来适应原本就因为麻辣而独树一帜的四川自贡市的口味,那真是有些难为他们这些北方人了。

  在采访中,卢承琴讲述过她和几个小伙伴为了能买到北方人喜欢吃的大白菜而从贡井来回徒步到自流井源渊井市场,就是为了背回几棵大白菜的情景。

  在采访中,那些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对米饭不屑一顾却对馒头馄饨情有独钟,有许多老同志甚至声称自己没有面食便无法吃饱肚子,没有吃面食那一顿饭就好像没有吃一样,心里老觉得不饱的举止让笔者不止一次地感叹,要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真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几次采访的中午均在长征公司的食堂吃午饭,那个食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种极大的反差面食的精湛与川菜的粗放形成的极大反差,长征公司食堂的面食放到自贡市的任何一家大饭店都不会逊色,甚至可以叫好,可那里的川菜水平却非常一般,既无特色又透出很重的改良气息,就象我在北京那些号称正宗的川菜馆里吃到的川菜一样让真正的川人会产生亲自下厨去抄勺露一手的冲动。

  在长征公司的宿舍区,大年三十包饺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年三十他们也会七碗八碟地摆上,可无论多少碗多少碟,饺子仍然得包,对于他们,不包饺子那就不叫过年,而且,无论桌上有多么价格昂贵的珍稀菜肴,那盘饺子一定放在中间,以示不可取代的尊贵。

  自贡人讲究休闲,虽然经济还很落后,可却生活闲适,麻将馆几乎遍布每个背街小巷,而且家家生意都不错,可在长征公司的宿舍区打麻将的老人相对却很少,那些退休的长征公司的老人们很少打麻将,他们去遛弯,唠嗑,去买菜,也很少去打麻将,这与觉悟无涉而同生活习性有关,北方的老人闲暇时便遛弯,唠嗑,他们是北方的老人,他们也遛弯,唠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白,他们——特别是第一代长征人,他们对过去的观念习惯是多么地依恋与怀念,要他们的味觉习惯我们的麻辣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同时也可以知道,这五十六年,他们是多么地不容易。

  还有一种融人是对自贡气候与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

  相对前两种融入,对气候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是最为容易的,人类是适应能力极强的动物,在长期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正是因为拥有了极强的适应能力,方才度过了许多巨大的自然灾变,生生不息地繁衍到了今天,终于成了这个星球的统治者。

  虽然容易,但融人与适应的过程也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

  在采访中,被采访的人还能十分清晰地回忆起刚到自贡时,自贡空气中弥漫的卤气怎样使他们久久无法放开胆量呼吸。

  相对于北方干燥的气候,四川盆地湿润的空气也使他们很久无法适应,他们说,好多个冬天他们晚上根本无法睡暖和,被窝里一直给人潮乎乎的感觉。

  夏天同样是热,可北方是干热而四川,特别是川南是湿热,那热的感觉像一层热乎乎的膏药贴在人的皮肤上撕也撕不掉。因此第二代长征人在回忆他们在自贡市的童年生活时,身上的痱子和小红疙瘩是他们对童年的永久记忆。

  夏天同样是热,但北方夏天的晚上一般会退凉,可四川,特别是地处川南的自贡市在最热的一段时间里,连晚上也不会退凉,这段时间的晚上只是没有太阳的照射而已,可盆地特别的低气压使白天聚集的热量晚上得不到释放,使夜晚仍然像蒸笼蒸着一样热得难受。初来的那些年,这些北京人为了度过难熬的夏日夜晚,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最走极端的办法是用一个大盆盛满冷水,人就躺在盛满冷水的大盆里睡觉,这样的结果肯定会落下一些病痛。长征公司有一个第一批内迁来的家属,年轻时就经常采用那种极端的方式度过夏天的难熬夜晚,现在她患类风湿瘫痪在床,我想,这样的病因与她的度夏方式应该有一些联系。

  长征公司的第三代好象已经适应了川南的气候,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不适应在他们身上已少有体现,作为第三代人,他们已经是比较地道的自贡人了。

  最让长征人,特别是第一代第征人无法忍受的是思念一-对家乡,对父老,对亲人那长长的思念。他们可以忘掉自己是北京人,但是他们永远忘不掉父老乡亲,忘不掉家乡。这种思念在工作忙时,在生活节奏快时,会被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挤到思维深处,可一闲暇时,便会从思维深处跑出来,在人的意识里春草一样疯长。

  因此最受这种思念折磨的,是那些退休后的老人。因此,长征公司的老人退休后不能像自贡本地的老人退休一样可以尽着退休金花,他们还得攒钱,攒路费,他们想攒路费回老家,看亲人,为老人扫墓,还要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回家乡去收回自己童年、青年时留在家乡土地上的脚迹。

  因此,这些退休后的老人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在路上,在省亲的路上,他们回家,去为老人扫墓,去收回自己散落在家乡的记忆与足迹。这省亲的资费,对于他们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种长长的思念,一对故乡,对亲人的长长思念,使他们心情抑郁,而且,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Sichuan Changzheng Machine Tool Group Co., Ltd

©2020版权所有 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01953号